2024年,中国ETF市场迎来成立20周年。为向投资者普及ETF基础知识,增强居民的资产配置能力,招商证券联合全景网共同举办2024年招商证券“招财杯”ETF实盘大赛系列直播,旨在帮助投资者提高投资技能、积累投资经验,促进ETF市场的健康发展。
今年上半年,科技板块表现不及预期,而国家对于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依然在持续提升,叠加无人驾驶汽车、AI手机等产业新消息频出,如何投资科技板块成为广大投资者亟解答决的议题。
那么站在当前时点,科技投资的主线是什么?有哪些细分板块值得重点关注?
7月31日,招商证券x《拜托了基金》系列直播第五期邀请到了富国基金量化投资部量化投资副总监兼定量基金经理张圣贤,一起探讨《利好频出拆解科技投资关键词》。
在张圣贤看来,我国在科技创新层面已从“答题人”转向“出题人”。“今年的投资关键词是AI硬件,无论是AI手机、AI芯片还是智能汽车,都是AI应用的载体。未来,随着AI硬件的推广,AI应用的迭代有望加速,新的商业模式将有望出现。”他说道。
01
观察宏观基本面
行业成长变化
全景网:首先复盘一下,今年以来,科技相关板块均有较大程度跌幅,特别是计算机行业,跌幅达到28%。科技成长板块走弱背后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张圣贤:追溯历史,科技板块表现好具备的其中一个必要因素是宏观经济稳定,因为只有宏观经济稳定,科技相关公司的业绩弹性(主要指正向弹性)才比较大。而在宏观经济向下或相对较弱时,投资者就会对科技板块公司的业绩产生一定程度的担忧,从而出现估值受到约束的情况,或者因为业绩不及预期,公司估值出现明显调整。
具体看今年上半年的情况,宏观经济运行虽然达到了预期目标,GDP增长在5%左右,但企业盈利复苏还相对较弱,特别是PPI、CPI等价格指数,对企业盈利影响较大。从一季报反映的情况来看,计算机等科技细分板块的公司业绩相对较弱。
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主要受到房地产行业下行的拖累。从去年开始,房地产下行对于整个经济复苏的拖累就比较大。当然,政策方面也在不断对房地产相关的一些限制进行“松绑”,所以房地产的同比销售跌幅有所收敛。后续,我们要进一步观察房地产的销量是否能够企稳回升,同时观察政策是否能够进一步加大对冲力度,比如进一步的宽财政或者宽货币,如果能够观察到这些情况出现,或许就能看到经济的企稳复苏。当经济出现企稳复苏,科技板块的向上弹性或能进一步加大。
另一方面,科技板块的走势还取决于其自身的成长变化。去年,在经济较弱的情况下,AI的出现使得游戏、传媒等细分板块的表现相对较强,而今年AI整体的应用推进则低于预期。投资者的关注点更多在于AI的硬件层面,比如AI手机、AI芯片、AI自动驾驶等,这些行业自身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所以表现也会相对好一些。
综上,科技成长板块的市场表现,一要看宏观基本面,二要看行业自身发展周期。
02
电子、半导体领域业绩带来惊喜
全景网:近期是A股的中报披露期,在科技产业链相关领域,有没有给您带来惊喜的板块?您觉得有哪些趋势需要重点关注?我们应该如何把握业绩兑现的节奏?
张圣贤:从公司披露的业绩预告来看,确实发现了一些惊喜,主要集中在电子和半导体两个领域。具体来看,部分半导体公司、消费电子公司的业绩增速较大,其中半导体公司的业绩更是在一季度回升的背景下,于二季度进一步向上,甚至有公司的业绩增速超过了100%。
半导体公司业绩增长的因素主要来自于新一轮芯片周期的回升。从去年开始,随着AI的大规模应用,尤其是大模型的推进,使得AI相关的芯片、算力等需求大幅增加,芯片等板块的价格也持续回暖。其中,存储相关的芯片需求进一步提升,涨价较为明显,从而带来了今年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的业绩涨幅。
再看消费电子板块,从去年四季度至今,手机消费、可穿戴设备消费等在逐步复苏,有一部分公司的业绩也开始出现企稳的迹象。
此外,计算机和传媒在去年的业绩相对较好,但今年上半年,业绩超预期的公司相对较少,后续可保持关注。
03
科技创新从“答题人”转向“出题人”
全景网:最近,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这背后释放出了哪些信号?能否带大家解读一下《决定》对于科技创新的影响?
张圣贤:从过去几年国家出台的政策可以看出,国家对于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在持续提升。二十大报告也提到:要从原来的高增长走向高质量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推动科技的发展。而本次三中全会也是二十大精神的延续,把科技放在了非常重要的篇幅。
具体来看,我认为其中有两方面需要重点关注:一是任务完成时间。本次三中全会提出的科技产业发展任务,尤其是科技创新卡脖子相关的任务,需要在2029年之前完成。这一时间的设定在此前的三中全会中较为少见,因为三中全会一般是对未来5~10年甚至更长期的时间进行规划,很少设定具体的目标完成时间节点。因此,我认为未来可能还会出台科技相关的政策,在任务落实方面会进一步加强。
二是科技创新方式的转变。总体上讲,我国过去对于科技的重视,更多是应对式,比如中美贸易战后,我们面临哪些环节的卡脖子,我们就去解决。而未来,随着中美之间的差距缩小,以及我国过去几年在很多科技细分领域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我国将面临如何进一步引领全球科技创新的问题,即从过去的“答题人”变成了未来的“出题人”。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科研体系的构建,包括一些基础性的创新,我认为这是更本质的变化,对于未来科技政策的落地,我觉得更值得期待。
04
无人驾驶或在未来1~2年大规模推进
全景网:近期,“萝卜快跑”的热度持续攀升,据悉,“萝卜快跑”自动驾驶汽车已在全国11座城市开放载人测试服务。但是从现实反馈上看,“萝卜快跑”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细节。对于这个无人驾驶服务所体现出来的技术特点,您觉得有哪些是超预期的,有哪些是不及预期的?武汉司机吐槽这是“芍萝卜”您怎么看?
张圣贤:从超预期的角度来说,一方面,过去几个月各地对于无人驾驶试点的放开速度有所加速。实际上,早在几年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地就有部分区域进行无人驾驶测试,但测试范围、车辆相对有限。而今年以来,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政策的放松,比如武汉地区的测试范围扩展到了很多主要城区。另一方面,无人驾驶的商业运营也开始加速,比如武汉允许无人驾驶的出租车开始进行商业运营。
当然,无人驾驶的车辆运行目前还比较保守,在一些路口会严格遵守交通规则,面临转向或掉头时也会主动避让行人和车辆,驾驶比较稳健,从而给乘客带来效率低的观感,还可能造成一定的交通堵塞。我们要客观看待这一问题,从技术层面上看,目前自动驾驶汽车已经达到L4级别,可以在大部分情况下实现自动驾驶。但考虑到这是一个新鲜事物,一旦发生交通意外,可能就会引起很大的舆论反响,所以无人驾驶的运营管理者采取的驾驶策略相对比较保守。
无人驾驶的优点也很多,例如安全性高、整体环境整洁等,还特别适合“社恐”人员,不需要和司机进行交流。
总体来说,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无人驾驶。虽然现在关于无人驾驶的争议比较大,因为有部分人认为无人驾驶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网约司机的就业。但从历史来看,不管是蒸汽机的出现,还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实现,都只是在初期让一部分人的就业受到影响,从中长期来看,这些机械的出现让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大家的生活也得到了有效提升。未来,在政策和技术的推动下,无人驾驶也会离我们越来越近,可能在未来的一两年,我们会看到无人驾驶大规模的推进。
05
无人驾驶汽车盈利概率较高
全景网:有海外券商已经对萝卜快跑进行了全面的财务分析和测算,认为明年盈利的可能性比较高。您有没有关注到这份报告?后续的降本空间在哪里?无人驾驶真正形成商业模式闭环并进一步推广的可能性有多大?从您的角度看,无人驾驶是否已经到了商业化的临界点呢?
张圣贤:我看了相关的报告,其中隐含了一些假设,如果这些假设成立,那么萝卜快跑实现盈利的概率确实比较高。
总体来看,无人驾驶汽车有显著的成本优势:第一是人力成本,一个网约车司机的开车时间会受到体能的限制,且一个人只能开一台车,但无人驾驶汽车后台有安全员,按照法规,一个安全员最多可以看三台车,相当于人力成本只有1/3,且一些调度还可以更加优化;第二是运营成本,现在的网约车都有一个平台运营公司,也就是由第三方进行调度,抽成比例较高,而无人驾驶汽车的运营平台和司机是一体的,其中的调度费用或者运营成本可以放在一起进行计算,相对而言有一体化的优势。
关于盈利问题,确实需要一些假设条件,比如社会的接受度、政府的考量等。我们刚才也提到,无人驾驶可能会对一些传统的网约车司机或出租车司机产生一定的冲击,所以政府可能也会考虑到这些因素,在自动驾驶汽车的投放、规模、区域、时间段上可能会有一定的限制,如果这些限制全部取消,那么无人驾驶汽车盈利的概率会比较高。
06
路侧传感器、边缘服务器
有望受益
全景网:政策方面,近期智能网联车路云一体化的政策频出,北京、福州、鄂尔多斯等地也相继开启相关规划和建设工作,如何看待本轮政策变化以及受益产业的市场空间?哪些环节有望受益?
张圣贤:我们前面提到的无人驾驶更多是指单车的智能化,也就是这台车依靠自身的硬件模拟人类驾驶,而如果在道路层面上能够给汽车提供更多的参数或者观察角度,那么汽车所需的硬件就可以相应减少,自动驾驶的效率也有望提升,即车路云和无人驾驶的密切结合。
车路云建设即在车上安装传感器或通信装置,在路上安装各类传感器以及数据处理终端,同时建设云端的服务器,把数据进行充分传递。也就是说,通过在路上加装各类传感器、摄像头以及一些边缘的计算器,以较高的位置更全面地观察道路情况,再将实时交通路况信息、道路相关数据等传输至无人驾驶汽车,让汽车在进行路线选择时可以更加优化。比如是否有行人即将穿过、是否有车子即将超车等,这些数据可以通过云端的形式进行传递,使得智能化的运转更加高效。
所以,车路云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在自动驾驶层面的优势所在,因为中国有这样的基建实力。车路云的投资也比较大,比如北京在5月的一个招标就将近100亿。其中,车路云相关的产业链公司,如路侧传感器、边缘服务器等均有望受益。
07
第三期大基金
或推动产业突破
全景网:前不久刚成立的大基金三期也同样备受关注。目前,大基金三期尚未作出首笔投资,对于三期的投资方向以及影响,您有何解读?
张圣贤:半导体大基金一二期的成立,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在过去几年,国内半导体设备和材料的国产化率得到了明显提升。尽管第三期大基金还没有做出首笔投资,但是注册资金规模比较大,超过前两期总和,体现出国家对半导体行业的重视和产业发展的决心。从未来投资的方向看,基于一个合理的逻辑推断,我认为还是会着眼于国内目前卡脖子问题比较严重的环节,比如半导体的设备和材料,其中一些环节和海外的差距较大。
大基金的优势在于投资期限较长,同时投资资本金较大,基数难度较高,所以不会很在意短期的盈利,从而有足够的耐心和资本支持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卡脖子环节。
目前,我们可能进入到技术的瓶颈期或者深水期,未来第三期大基金对于整个产业的发展推动可能会迎来更高的突破,即先进制程可能会在未来得到更有效的突破。
08
国产AI芯片
有望加大AI算力投资
全景网:随着AI产业快速发展,日益增长的算力与网络互联需求正在推动光通信设备不断更新升级。目前我国光模块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已超过一半,您如何看待光模块未来的投资机会?对于通信领域的其他产业链环节,您如何判断算力需求带来的机遇?
张圣贤:从去年开始,光模块就成为了业绩兑现比较好的一个方向,其中主要受益于海外AI大模型的推动对于服务器、算力的需求提升,使得光模块的需求得到了大幅增加。未来,光模块的投资机会依然取决于AI产业的发展。也就是说,未来如果AI的应用能够得到有效推进,使得AI算力的投资进一步加大,那么光模块的需求有望进一步增加。
目前来看,海外在过去两年的算力投资已经比较大,最近市场也比较关注海外一些互联网巨头未来的投资指引,我们可以保持关注。
另外,我国从去年到今年,由于受到芯片的影响,整体投资规模相对较小。但后续随着国产AI芯片的出现,国内的AI算力投资有望进一步加大。从投资角度来看,投资者可以观察光模块相关公司是否能够对应到国内算力产业链里,如果能对应,那么这些公司的增速或将得到边际的提升,这也是算力、光模块的需求增加可能带来的机遇。
09
期待芯片制程提升
或工艺重构
全景网:都说AI看算力,算力看芯片。硅基芯片根据摩尔定律,在两三年之后将达到1纳米的工艺极限。随着摩尔定律的极限逼近,工艺复杂程度不断增加,未来半导体芯片的突破焦点在哪里?国内厂商是否具备竞争力?
张圣贤:实际上,过去几年芯片制程的摩尔定律已经开始有些失效,目前真正量产的先进制程是3nm左右,1nm的量产可能还需要再观察。因为总体来看,3nm制程目前也只有一家企业做得比较好,其他企业做的良品率并不是特别高。这也意味着,3nm的工艺技术难度已经很高,能否做到1nm还存在不确定性。
关于未来能否实现进一步的突破,要看芯片制作的工艺是否有新的突破,否则在现有的路径下,难度很大。但我认为暂时不用过于焦虑,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给我国国产芯片制造的追赶带来了契机,因为如果按照之前的每18个月更新一次,那么我国国产芯片制造追赶的难度还比较大。目前,我国的芯片制造通过各种技术的整合,有部分企业已经实现7nm的量产及一些高端芯片的生产。
竞争力方面,我国确实与海外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可以通过芯片堆叠和先进封装,解决或弥补单一芯片制程上的差距,使其尽量接近5nm、3nm的先进制程。因此,乐观来看,我国芯片制造未来还有较大的替代空间。
全景网:对于先进封装,最近也有产业上的人士复盘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时候,格外强调了其对于产业未来的重要性,您是怎样看待这项技术的?它能否成为中国半导体超车的“弯道”呢?
张圣贤:我国通过芯片堆叠和先进封装,可以缩小单芯片制程方面与海外的差距,也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准,但要想通过这一方式实现弯道超车,难度比较大。因为对于汽车这样体积大的物体,体积或者能耗的考量不是特别高,可以通过先进封装实现等效的算力,但在手机或者其他一些体积更小的物体上,对于体积、能耗的约束比较高,即使是先进封装也依然与先进制程存在一定的差距。
所以,我们要客观看待问题,要实现弯道超车还是需要在关键的半导体设备比如光刻机,或者在工艺制造的技术原理上,能够实现新的突破,用新的方式生产制造芯片,这可能是未来值得期待的点。
10
观察9月份AI手机发布反馈
全景网:对于消费电子板块,市场此前对于AI手机以及AIPC给予了很高预期,但目前来看,产业进度以及市场表现似乎都不及预期,您如何看待消费电子未来的投资机会?手机换机需求的刺激点未来在哪里?
张圣贤:我们先谈一谈为什么大家对AI手机和AIPC的关注度那么高,去年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出现,使得大家对于AI的应用前景非常期待。但从过去一年的发展来看,AI应用的推进速度较慢,且AI应用场景相对有限,如何让AI的应用频率提升,还要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手机和PC,把AI相关的应用以及AI的操作系统与手机、电脑相结合,是未来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如果AI和手机、电脑结合得好,大家体验感好,或者每天体验的频次增加,就有助于企业去发掘、解决大家在使用过程当中的痛点,从而实现技术的持续迭代。否则只能是企业不断地发掘客户的新需求,很可能会成为一种空中楼阁,那么发展就慢了。
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大家对于AI手机和AIPC的关注度出现升温,而过去半年大家的预期反反复复,因为手机和AI的结合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之前也有厂商推出所谓的AI手机,更多是叠加了部分小的AI应用,没有真正把手机的操作系统跟AI相结合。海外的手机巨头在手机操作系统以及手机硬件层面上其实有优势,可以实现或者有能力去实现硬件和系统的结合,所以大家对今年9月份将要发布的AI手机有比较高的期待,利好频出,拆解科技投资关键词|招商证券招财杯实盘大赛而过去的一个多月更多的是提前演绎。接下来的投资机会还是关注9月份发布的AI手机所真正带来的影响,观察AI手机发布后消费者的反馈,如果确实口碑不错,而且销量出现明显提升,那么手机新时代可能即将来临。
未来几年,手机大的创新或质的创新,还是AI手机,我也相信创新最终会成功,只不过需要时间等待和观察。
11
未来AI眼镜或成为“破局者”
全景网:AI正在改变硬件,但是对于AI将会赋予硬件产品多少新形态,市场有各种各样的想象。您觉得什么是AI时代的硬件形态?AI 硬件,谁能成为破局者?
张圣贤:目前,AI手机仍然是比较好的硬件形态,但从便捷性角度而言,AI眼镜会是我非常期待的一个硬件形态。因为每个人只要戴上眼镜,就可以跟随眼镜观察世界,从而更好地做出相应的反馈,及时性、便捷性比较强。
最近,海外也发布了一款AI眼镜比较火,通过这款AI眼镜,可以用来拍摄生活画面,同时可以和镜头上观察的东西互动和交流。当然,目前这款AI眼镜的功能还比较单一,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问答。如果未来AI眼镜系统能够更加完善,真正实现海外巨头提到的VR功能,把VR和AI相结合,同时将眼镜的体积做到目前使用的日常的眼镜片大小,续航能力也能进一步提升,我认为可能就是未来AI眼镜比较完美的形态。因为基于目前的工程设计,要实现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结合,眼镜的厚度还是相对较大的;续航方面,现在的电池要接一个电池盒,或者把一个很小的电池放在眼镜架上,但续航能力有限。所以,如果能解决这两个问题,再跟AI相结合,我觉得未来真的可能会出现人均一副AI眼镜的情况。
12
通过指数化方式进行配置
全景网:为了更好把握科技创新投资机会,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您有何配置建议?能否分享一下您的投资思路?
张圣贤:科技投资其实是对未来的投资,我们一定要有耐心,因为科技创新不会一帆风顺,会面临很多波折。比如从去年AI出现至今,行业整体的推进较快,但商业模式的成熟度还存在不确定性,受益的板块和公司也不同。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一方面,做科技投资时最好通过指数化方式进行板块配置,既能减少波动带来的风险,也能规避看对了方向但配错了公司带来的遗憾。因为在过去的许多年里,无论是手机产业,还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及现在的智能汽车产业,很多公司可能在最开始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但是随着技术路线的更新迭代,或随着产业的发展,很多公司无法走到最后。而指数配置的优点在于可以不断更新成分股,使得投资者可以更好地分享整个产业发展的红利。另外一方面,科技创新的预期变化会比较大,所以板块波动有时候也比较大,投资者尽量逢低配置,在高位特别是情绪较为激动时尽量冷静。在产业发展的初期,指数一般呈波动式前行的趋势,只有产业逐步成熟落地,可能会出现加速上行趋势,在那时大家就可以更加耐心地持有。
13
近两年重点关注AI硬件
全景网: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总结一下当下科技板块最核心的投资价值,您会选择哪几个关键词?对接下来的科技创新,您有何期待?
张圣贤:我用一个关键词总结:AI硬件。
从去年开始,我们对于科技创新的一个核心词就是AI,去年一年主要是AI的应用,也是AI的软件,比如游戏、计算机等。那么今年的核心词则是AI硬件,无论是AI手机、AI芯片还是智能汽车,都是AI应用的载体。未来,随着AI硬件的推广,AI应用的迭代有望加速,新的商业模式将有望出现。
总体而言,AI依然值得大家高度关注,未来的科技创新也会围绕AI进行。短期来看,未来可预见的1~2年,AI硬件还是值得大家重点关注。
本文节选自富国基金《利好频出拆解科技投资关键词》主题直播,分享嘉宾为富国基金量化投资部量化投资副总监兼定量基金经理张圣贤(F0040000000001),文本内容根据嘉宾观点整理。